共享快遞盒出現的背后:能讓電商和快遞企業省心嗎?
發表時間:2018-03-26瀏覽次數:
歷經多年的雙 11 大促,已經成為了每年堪比春晚的固定節日,也是大眾消費者的狂歡盛宴。但從種種蛛絲馬跡來看,今年的雙 11 或許會展現出以往從未有過的新特性——并不全是好的。讓人眼花繚亂,直呼腦子被弄暈的預售規則和紅包、優惠券使用方法;多家快遞企業在雙 11 前宣布漲價,準備大撈一筆……
而現在,部分電商平臺又將以雙 11 為試點,嘗試推廣共享快遞盒。共享快遞盒的出現,看起來既是對紙價上漲的一種對抗,又是電商和快遞企業在環保重壓下的妥協之舉。而最終,共享快遞盒能讓哪些群體收益,又會真正改變電商行業嗎?
共享快遞盒重磅推出!這個雙 11 玩點不一樣的
取代目前流行的瓦楞紙箱的共享快遞盒,從形態上看其實叫“循環使用塑料快遞盒”更為合適。目前的共享快遞盒設計還是比較簡單的,只是一個方形的塑料盒子,能夠進行折疊去節約空間。在使用時,用戶簽收之后快遞員即可回收,以達到重復利用的目的。也就是說,目前這種共享快遞盒尚不能完全用于隱私商品。
共享快遞盒單純從價格角度看,無疑會受到電商和快遞企業的歡迎。官方表示,共享快遞盒造價成本為 25 元/個,平均每周能夠循環使用 6 次,單個盒子的使用壽命估計達 1000 次以上。這也意味著,共享快遞盒的單次使用成本僅為0. 025 元。與當下水漲船高的瓦楞紙箱相比,共享快遞盒的使用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。
據悉,雙 11 期間共計 20 萬個共享快遞盒將在全國 13 個城市投入使用。這個雙 11 不僅帶來了規則上的變化,或許還能由此在快遞流通環節實現真正的變革。
多方共贏!共享快遞盒有望得以全面推廣
長久以來,電商和快遞企業所采用的傳統瓦楞紙箱處于“爹不疼娘不愛”的尷尬境地。電商和快遞企業承擔著較高的成本,消費者也對其無處安放,最后的宿命往往是被直接扔掉。既難以回收利用,又對環境造成了危害。
共享快遞盒如果能夠快遞落地并普及,有望實現多方共贏。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電商和快遞企業在紙價狂漲的當下,卻能夠大幅降低成本。這樣一來,也不會因為紙價成本上漲而轉移到消費者身上,能夠讓電商和快遞企業保持更加健康的增長態勢。
而對于消費者來說,也不用操心快遞包裝的處理??爝f包裝也有望不再成為環境污染的源頭之一,不會再飽受詬病。甚至從更高的高度看,共享快遞盒也能減少能耗和浪費,讓大眾生活變得更加舒適。
當然,就目前來看,共享快遞盒還比較簡陋,也不適合所有的商品。為此,共享快遞盒要加快研發、升級的速度。在材質、形態、防摔防水等多個層面,實現質的變化。只有做到這些,才能讓共享快遞盒從小范圍的使用邁向全面推廣的正軌上。
體量決定前途,綠色流通將成至關重要的環節
除了共享快遞盒外,我們也看到目前電商和快遞企業還在嘗試多種手段,試圖在流通環節上做文章。比如循環包裝袋、百分百可降解快遞袋等,一旦它們與共享快遞盒形成互補之勢,綠色流通環節將不是夢。
當然,體量決定前途。如果不能全面推廣,所有的美好規劃都只會是一種想象。比如共享快遞盒目前也會遇到很現實的問題:消費者能否順利接受這一新鮮事物,畢竟與傳統的瓦楞紙箱差異太大;快遞員在消費者接收快遞之后還要等待以完成回收,必然會導致時間拉長,快遞員是否愿意配合……
因此,共享快遞盒或其他產品的出現并不是有著美好規劃就行。必須要以雷厲風行的手段先將體量做起來,讓參與其中的各方認知到新形態的好處。否則,只會出現被阻礙的情況。